拉伸件成型易出褶皱的处理方法和生产工艺

2025-11-27 14:39:20

拉伸成型是金属加工中常见的工艺,普遍应用于家电、汽车零部件等区域。但在拉伸件成型过程中,褶皱是高频出现的质量问题,不仅影响产品外观,还可能削弱零件强度,导致后续装配困难。褶皱的产生多与材料流动不均、工艺参数不当、模具设计不正确相关,掌握的处理方法并优化生产工艺,是减少褶皱、提升拉伸件质量稳定性的关键。

针对拉伸件成型时的褶皱问题,需根据褶皱出现的位置与形态,采取针对性处理方法。若拉伸件边缘出现均匀性褶皱,多因材料进给量不足或压边力过小,导致材料在拉伸过程中过度堆积。此时可适当增大压边力,通过调整压边圈的压力参数(如液压压边调整压力至1.2-1.5倍初始值),控制材料流动速度,避免局部堆积;同时可扩大进料口的间隙,或在模具进料区域增加润滑涂层(如石墨基润滑剂),降低材料与模具的摩擦阻力,帮助材料均匀流入成型区域。

若褶皱集中在拉伸件底部或转角处,多为模具圆角半径过小或拉伸深层不正确,导致材料在此处受力集中、流动受阻。处理时需优化模具圆角设计,将转角处圆角半径增大至材料厚度的3-5倍(如材料厚度1mm时,圆角半径调整为3-5mm),减少材料流动的阻碍;若拉伸过大,可采用多道次拉伸工艺,将单次拉伸深层拆分为2-3次完成,每道次拉伸后进行退火处理,去掉材料内应力,避免因材料塑性不足引发褶皱。

若拉伸件表面出现不规则分散褶皱,可能是材料本身的塑性不均或拉伸速度过快所致。此时需先检测材料的力学性能,确定选用的金属板材(如冷轧钢板、铝合金板)伸长率、屈服强度符合拉伸工艺要求(如拉伸用冷轧钢板伸长率需≥25%);同时降低拉伸速度,将冲压速度从原来的30-50次/分钟调整为15-25次/分钟,给材料充足的流动时间,减少因速度过快导致的局部应力集中。

优化生产工艺是从源头减少褶皱的核心,需从材料准备、模具调试、参数控制三方面入手。材料准备阶段,需对金属板材进行预处理:一是通过开平、裁剪板材平整度,避免因板材本身翘曲导致拉伸时受力不均;二是对板材进行表面清洁,去掉油污、氧化皮(可采用酸洗、磷化处理),防止杂质影响材料流动与模具贴合度;三是根据拉伸件形状确定正确的毛坯尺寸,通过计算或模拟软件(如CAD、CAE)优化毛坯展开图,确定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各区域进给量均衡,减少堆积风险。

模具调试阶段,需主要把控模具的装配精度与结构正确性。模具的凸模与凹模需确定同轴度,偏差控制在0.02-0.05mm以内,避免因错位导致材料受力不均;压边圈与凹模的贴合间隙需均匀,间隙值控制为材料厚度的1.05-1.1倍,既能防止材料起皱,又能避免压边过紧导致材料拉裂;此外,可在模具的关键区域(如进料口、转角处)设置导向装置(如导向柱、定位销),引导材料有序流动,减少褶皱产生。

参数控制阶段,需动态调整拉伸过程中的关键参数。压边力需根据材料厚度与拉伸灵活调整,薄材料(厚度<1mm)压边力控制在5-10kN,厚材料(厚度≥1mm)压边力调整为10-20kN;拉伸温度也需适配材料类型,如铝合金拉伸时可将模具温度加热至120-180℃,提升材料塑性,减少褶皱;同时需做好过程监控,通过压力传感器、视觉检测设备实时监测拉伸过程中的压力变化与零件成型状态,一旦发现异常(如压力骤增、出现轻微褶皱),及时停机调整参数。

综上所述,处理拉伸件成型褶皱需“对症施策”,根据褶皱类型采取调整压边力、优化模具结构、控制拉伸速度等方法;同时通过规范材料预处理、准确调试模具、动态控制工艺参数,从生产全流程减少褶皱风险。只有将处理方法与工艺优化结合,才能稳定提升拉伸件成型质量,达到后续生产与使用需求。


内容分类
  • 汽车支架零配件 汽车支架零配件

    汽车支架零配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,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...

  • 汽车电子零配件 汽车电子零配件

    汽车电子零配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,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...

  • 汽车电池弹片 汽车电池弹片

    汽车电池弹片的结构和尺寸都是非标的,基本上都是依据客户的...

  • 拉伸件与电源外壳 拉伸件与电源外壳

    冲切刃口磨损时,材料所受拉应力增大,冲压件产生翻料、扭曲...

  • 冠簧孔 冠簧孔

    我厂主要生产销售冠簧孔系列,爪簧系列和鼓簧(灯笼簧)系列...